7月13日,国新办举行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央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就近期市场热点话题答记者问。
1、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阮健弘表示,上半年,央行持续优化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6月份,新吸收定期存款利率为2.5%,比上年同期低16个基点。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10个基点和20个基点,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6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16%,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
2、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进展
央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3000亿元。金融工具的具体用途:一是补充投资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二是对于短期内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无法到位的,可以为专项债券搭桥。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投资,依法合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保本微利,只做财务投资行使相应股东权利,不参与项目实际建设运营,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
据了解,目前,在各部门、地方和企业的通力合作下,一些项目已纳入项目库或正在履行入库流程;一些项目正在完善用地、用能等项目要素;还有一些项目正在加快开展投资咨询、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这些都为金融工具投资提供有利条件。
邹澜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为阶段性举措,通过适当政策设计,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低成本配套贷款,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助力实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综合效应,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下一步,央行将与有关部门一道,有序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金融工具设立运营;二是形成备选项目清单;三是扎实开展项目对接。
3、宏观杠杆率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2020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稳杠杆促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宏观杠杆率连续五个季度净下降,为后续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创造了宝贵的政策空间。从国际比较看,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较快恢复。
从政策效果看,中国以温和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说明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
阮健弘表示,应当看到,虽然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不过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我国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复苏势头。这也为未来保持合理的宏观杠杆率水平创造了条件。
4、疫情带来的冲击影响主要是阶段性的
今年3、4月份,受国内外超预期的突发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居民的收入和资产负债表有所受损。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基建投资前5个月累计同比增长6.7%,比全部投资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这既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应有之意,也是托底经济渡过难关的必要举措。
邹澜表示,应当看到,疫情带来的冲击影响主要是阶段性的。5月以来,国内疫情形势好转,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均加大了实施力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触底回暖。
从金融数据来看,信贷投放明显增加,1-6月,企业贷款同比多增3万亿元,企业融资总体较好;居民贷款受疫情影响同比少增,但6月以来也呈现了恢复态势。未来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受控,预计宏观经济会保持稳步复苏,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有望逐步修复改善,信贷支持将保持较强的力度。
邹澜表示,央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做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体来说:一是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价格上,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三是结构上,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
5、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扩容,累计交易约830亿元
今年上半年,数字人民币试点从原来的“10+1”试点地区拓展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深圳市、苏州市、雄安新区、成都市4个地方取消了白名单限制,吸收兴业银行(601166)作为新的指定运营机构。
截至今年5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大约是2.64亿笔,金额大约是830亿人民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到456.7万个。
邹澜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稳妥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场景建设和应用创新,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6、住户、企业存款规模增较多
6月末,住户存款规模为112.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0.3万亿元,同比多增2.9万亿元。阮健弘表示,居民储蓄存款意愿的边际上升,投资意愿的边际下降,主要是由于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局部地区有所反复,居民对流动性的偏好有所上升。同时,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居民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预计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居民的投资意愿将逐步恢复,消费意愿将稳步回归。
企业存款规模是74.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5.3万亿元,同比多增3.1万亿元。阮健弘表示,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债券投资等形式,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相应的派生存款有所增加。另一方面,上半年我国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增加了实体部门的存款。
数据显示,6月份,新吸收的定期存款利率明显下降,为2.5%,比上年同期低16个基点。存款利率的下降,有利于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包括消费增长可持续性的支持。
7、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成效
今年以来,央行出台了三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以及去年四季度出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这些基本属于阶段性工具,长期性的主要是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已比较丰富和完善。”邹澜表示,总的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同时,建立了“金融机构独立放贷、台账管理,央行事后报销、总量限额,相关部门明确用途、随机抽查”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的效果。
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已经累计支持银行向企业发放低成本贷款439亿元。今年创设的三项新工具按季发放,将于今年7月首次申请,目前央行正在有序推动相关工作。
8、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成效
今年4月,央行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机制,这个机制主要目的是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一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自主合理确定其存款利率水平。
邹澜介绍,这个机制建立以来,各家银行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主动调整了存款利率水平。央行初步统计,今年6月,全国银行新发生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是2.32%,这和调整前的4月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明显提升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定价能力,有利于维护存款市场良好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9、99%的银行业资产处在安全边界内
孙天琦表示,河南村镇银行风险事件发生以来,央行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稳妥应对,指导分支机构履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责任,做好流动性风险监测和应急保障。整体看,我国金融风险收敛,总体可控,99%的银行业资产处在安全边界内。
2021年四季度央行评级结果显示,参评的4398家银行业机构中,在安全边际内的1-7级金融机构有4082家,机构数量占银行业参评机构的93%,资产规模占银行业参评机构的99%。其中,24家大型银行评级始终保持在1-5级,是优良评级,资产规模占整个银行业参评机构的70%,是整个金融业的压舱石。
此外,8-D级的高风险机构共316家。孙天琦说,“高风险机构数量占银行业参评机构的7%,但是资产规模仅占银行业参评机构的1%。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央行评级均处于安全边界内。”
10、货币政策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邹澜表示,“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为应对超预期的新挑战、新变化留下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储备。下半年,央行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措施。”
具体包括:实施好前期出台的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落实好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设立30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提早完成全年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
邹澜表示,我们高度关注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情况。前期已经采取了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进行了前瞻性应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外溢冲击。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处于合理水平,跨境资本流动总体稳定。同时,我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国内货币和金融状况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货币政策会继续坚持以我为主的取向,兼顾内外平衡。